
光伏产业链技术状况概览
光伏产业链:硅料(多晶硅)、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、电站。
组件生产及电站建设环节还需要玻璃、胶膜等辅料以及逆变器、支架等元件。
在四大环节中,由于现有技术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接近其理论极限,电池片环节即将迎来下一代技术变革。
而其他环节的技术变革可见性则相对较低:硅料环节颗粒硅技术存在替代西门子法的潜力;组件环节存在叠瓦等一些可能的新技术。
而硅片环节的技术目前则最为稳定。

硅料
主流技术成熟
新技术具有一定潜力
特点:重化工属性,高能耗,操作复杂,开工、扩产周期长,寡头垄断
技术情况:目前主流成熟技术为改良西门子法,以协鑫为代表开发的流化床法(颗粒硅)具有一定成本优势

硅片
主流技术
非常成熟、稳定
特点:技术稳定,门槛降低,产能快速扩张,由双寡头向电池片、组件靠近
技术情况:自隆基绿能主导多晶向单晶的转换以来,单晶金刚线切割法成为业内普遍的技术,短期内看不到可能的替代技术

电池片
主流技术
即将面临技术迭代
特点:目前主流技术成熟,设备、工艺同质化,核心竞争力是成本控制能力
技术情况:当前PERC技术的转换效率接近理论极限,下一代技术包括HJT/Topcon,正在开始大规模量产阶段

组件
技术整体稳定
存在少量创新
特点:技术门槛最低,下游客户为电站议价能力弱,核心竞争力是品牌
技术情况:技术稳定,有叠瓦、多分片等潜在创新,但不普及
HJT技术比较优势
异质结虽然转换效率高,但只能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中的光;
钙钛矿转换效率较低,但可以吸收紫外和红外光谱中的光
异质结与钙钛矿的结合型叠层,可以更广泛吸收光谱中不同的波段,进而提高发电量,现实验室转换率记录已达33.9%;
异质结及钙钛矿均使用ITO制备,只需要增加涂布等少量设备即可完成钙钛矿叠层的技改;
钙钛矿仍处于研究早期阶段,仍存在稳定性、制备性问题,预计6-8年可实现商业化量产。

光电转化效率
TOPCon:28.70%
HJT:28.90%
双面率
TOPCon:80%
HJT:95%
温度系数
TOPCon:-0.35
HJT:-0.26
首年功率衰减
TOPCon:1%
HJT:≤1%
25年功率留存
TOPCon:0.88
HJT:0.92
弱光性能
TOPCon:高
HJT:很高
电池工艺环节
TOPCon:11-14步
HJT:4步
硅料纯度要求
TOPCon:高
HJT:低于TOPCon
发电密度
TOPCon:中等
HJT:高
LCOE
TOPCon:中等
HJT:低
发电增益
TOPCon:高3.948%
HJT:高5.38%